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

来源:青春岁月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无念 青春易逝,青春片却永驻。 眼下,电影市场固然已经度过了“全民皆青春”的青春片盛世(乱世),但就如同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场还是有那么点浪漫有那么点忧伤有那么点深

作者/无念

青春易逝,青春片却永驻。

眼下,电影市场固然已经度过了“全民皆青春”的青春片盛世(乱世),但就如同每个人都会经历一场还是有那么点浪漫有那么点忧伤有那么点深刻也有那么点矫情的青春,青春片依然是电影市场丰富内容生态中的标配,尤其是青春文学IP改编的青春片,风头不似从前旺,但依然保有相对稳固的市场。

梳理这么多年的青春片发展脉络时,可以看到,不少青春片其实都是建立在原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完全意义上的原创故事相对较少。也就是说,大量的校园、言情、青春类文学作品给国产青春片的改编和翻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土壤。

如去年12月初上映的《如果声音不记得》,口碑陷入争议但票房成绩还算不错,又如2019年的《最好的我们》、2018年的《悲伤逆流成河》等,最终的票房收益都较为可观,而本周五也有一部同类新片即将上映——改编自庆山(安妮宝贝)同名小说的青春片《八月未央》。

从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成功带起青春文学改编热潮,如今青春文学IP影视化这条道路也风风火火了七八年,回看这条历程,IP改编的华语青春片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青春片这一类型还能够回到往日辉煌的繁盛景象吗?

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

青春片盛行,怀旧成风

国产青春片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看,其实也映衬了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发展。

在21世纪之前,乃至21世纪的初期,中国电影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环境,因而大多数的青春片其实都集中在创作者基于个体经验的表达上,比如《小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

现在看来,这一类作品更多地会被划分到艺术电影或是作者电影的范畴里。这些电影往往将个体经验投射到角色身上,强调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并通过个体情感的彰显,比如反叛、张扬、异化、边缘的状态等等,试图以小见大窥探出整个社会面貌。

虽然其中也不乏有根据原著改编的作品,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但整体来看,在这些作品里,难以找到所谓的类型化的范式,观众也难以从文本和现实之间建构某种特定的观影期待。

进入201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了迅速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在此之前,青春片似乎一直台湾影片的专利。《蓝色大门》《盛夏光年》《渺渺》《九降风》等等,小清新、恬淡唯美的风格让几乎所有观众都会感叹青春韶华的美好已逝。2011年,一部改编自导演九把刀同名小说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直追的女孩》(下文简称《那些年》)更是红遍全岛,随即这阵清新的风也刮到了内地。2012年,《那些年》在国内公映。尽管最终,影片的票房仅有七千多万,但是在当年,这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青春文学的“忧伤与明媚”还能照亮青春片的前路吗?

趁着《那些年》的“东风”,《致青春》出现了。

作者辛夷坞的原著小说出版于2007年,在网上拥有极高的人气,可以说是当时青春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电影《致青春》自立项之初,就已经吸引了无数的关注。演员赵薇首执导筒、热门小说打底、还有天后王菲传唱的主题曲,这些先天因素都让影片未映先火。2013年4月,电影上映,开画首日就刷新了2D华语片的首日票房纪录,上映三日成功破亿。

某种程度上看,2013年正是一个分水岭,而《致青春》更是开拓了内地青春片类型化的先河。之所以影片能够收获如此多观众的共鸣,获得极高的票房,和影片的内容,以及当下的电影市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影片绝妙地还原了很多年轻人的校园生活场景,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再加上80、90后这一批观众开始成为了市场上的观影主力军,刚好是初出校园刚入社会,或者是三十出头的年纪,对于校园生活的青春岁月一腔感触无处缅怀,而《致青春》的出现刚好填补了市场上这样一个类型的空白。

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带来的观影人次的增长和体量的扩大也让国内的档期分化初见端倪,《致青春》公映后没几天就是五一假期,迎战五一档的《钢铁侠3》依旧获得了30%以上的排片,7天累计进账3.5亿。而且,互联网的腾飞更是催生了网生力量的加入,再加上青春文学IP的流行,以及导演的名人效应……总之,种种原因一起,共同促进了这阵“青春怀旧之风”的兴起。

文章来源:《青春岁月》 网址: http://www.qcsyzzs.cn/zonghexinwen/2021/0417/992.html



上一篇:留住岁月脚步 必学的抗老保鲜战
下一篇:在湾区工作创业多便利,听听来自港澳的他们怎

青春岁月投稿 | 青春岁月编辑部| 青春岁月版面费 | 青春岁月论文发表 | 青春岁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春岁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