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包焕新/激情在石棉厂燃烧的岁月

来源:青春岁月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天水文学 │350期 写作 ? 创造 ? 交流?享美好人生 天水文学 ┃ 让文学走出天水 1 激情在石棉厂燃烧的岁月 包焕新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离开石棉厂已经28年了,这28年的风

天水文学 │350期

写作 ? 创造 ? 交流?享美好人生

天水文学 ┃ 让文学走出天水

1

激情在石棉厂燃烧的岁月

包焕新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离开石棉厂已经28年了,这28年的风风雨雨,将青春年少的我,已刷洗成了风浊残年。无情的岁月,虽然模糊了很多记忆,却难以泯灭我记忆深处曾经在石棉厂工作、生活的四个春秋。昨天的石棉厂虽然已经不复存在,很多同事也失去了联系,或已作古,但回想起当年的一切依然亲切,往事如烟,温馨如昨,一声声呼唤,宛如从前。重温那段一起走过的日子,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禁心潮澎湃,彻夜难眠,手中的笔不由自主地开始挥洒,桌上的稿纸已悄然铺开......。

一、初到石棉厂

1987年7月,21岁的我,在国家建材局直属的四川的一所高校毕业了,在全国轰轰烈烈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中,我本人作为来自大西北之一甘肃省庆阳农村的学生,义无反顾的被分配到甘谷石棉制品厂,一块分配到这个厂的还有同班来自甘南的王翠花和机15班来自平凉的多永兴。我们从绵阳坐上火车,带着满脸的稚气和学生娃的清纯,欢歌笑语,一路向北,越秦岭,到宝鸡,再换乘陇海普客,向西行进,经过一天一夜的旅程,终于到了甘谷县,期间,旅途的辛劳不必赘诉,更多的则是激动和喜悦,因为我们将要工作了,将要离开父母的供养开始自己挣钱了。

出了甘谷火车站,眼前一片迷茫,走一路问一路,虽然当地老乡非常热情,但他们浓重的方言,我们感觉比粤语还难听懂,竟然走错了好多的路口,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石棉厂。

当年的石棉厂就坐落在渭河北岸,地处新兴镇姚庄村,距火车站约1公里,距甘谷县城约3公里,虽然冠名甘谷石棉制品厂,却是省建材局直属的一户国有中型企业,始建于“文革”时期的1967年,第一代建设者多数来自于北京、天津、上海的支边知青,那时候他们也就是十七、八岁的年龄,为了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学校、离别亲人,不远千里,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甘谷这个穷山僻壤之地,在一片荒滩上,从修防空洞开始,挥汗开启了建设之程,1970年后,又有从西安、兰州、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分配来的青年学生陆续加入到了建设大军的队伍,一座座厂房、一个个车间在他们手里拔地而起,他们才是真正的石棉厂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那时候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热情高涨,无私无畏,以惊人的速度,难以想象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从建设到达标投产,用了不到五年时间。据说最早是计划生产军工产品的,建成后改产石棉制品,以生产刹车片、石油钻机闸瓦、离合器片、石棉线、石棉布及橡胶板为主,为一汽、二汽及主要微型车和离合器总厂配套,部分产品还曾一度出口东南亚及欧美等国。我调走的那一年,经过几代人的付出和努力,年生产能力已达5000吨,并且更名为甘肃省摩擦密封材料厂,似乎为了摆脱 “甘谷”字眼的尴尬。

在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的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厂部设有党委、厂办、组干科、宣传科、团委、工会、企管、劳资、生产、技术、销售、供应、总务、动力、科研所、设备等科室,车间有梳纺、编织、橡胶板、压型、新产品、机修等。后勤服务及配套机构有职工医院、招待所、幼儿园、子弟学校、技校、夜大、电大、职工之家、澡堂、液化气服务站等。职工大约1000多人,厂区及生活区基本占据了甘谷县城的五分之一,宛若一个“小社会”。

与石棉厂隔河相望的还有甘谷油墨厂,这两户企业在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在甘谷县乃至天水市工业企业中,都是纳税大户,是两颗耀眼的明珠,当然这是后来才知道的。

到厂部报到时,组干科科长李长华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亲自为我们办理了有关手续,她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女性,温和典雅,很有领导风度,当时还有个叫张剑的副厂长简单的问了一下我们的学校及和专业情况后,就安排我们自己去找总务科联系住宿,工作岗位等候通知。由于当时厂里住房紧张,我们被临时安排住进了厂内招待所,一月之后,我们住进了“四合院”的北楼单身宿舍楼。和我们一同先后入住“四合院”的还有天水师专来的蒋志杰、杜智勇、苏兴权、上海建材学院来的张文杰、王宝平、兰州冶金工业学校来的潘新华。

说起这“四合院”,还算标准。在生活区东边,划出了一块地,沿这块地的东南西北方向各修有一幢三层单面楼,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大院,故称“四合院”。这里居住的都是单身汉或“两半户”,还有刚结婚不久暂时分不到小套住房的双职工。每天晚上总有歌声、笑声、锅碗瓢盆声、划拳喝酒声、搓麻将声、孩子哭闹声或吵架声不时从某个楼的窗口飘出,形成颇具特色的“交响曲”, 当然这“交响曲”中的之一如果“演奏”的久了,影响到其他人的休息,就会隔空招来一片谴责和谩骂声,尤其是在寂静的夜晚非常醒耳,可却从来没有人打架或其他绯闻,可见职工还是很有素质的。在石棉厂的四年,八小时以外,我就是在这热闹的“四合院” 纷杂的“交响曲”中度过的。

文章来源:《青春岁月》 网址: http://www.qcsyzzs.cn/zonghexinwen/2021/0414/985.html



上一篇:美人都败给了岁月,智慧却留了下来
下一篇:凯酷K5车主故事:心态年轻,岁月不老,放弃雅阁

青春岁月投稿 | 青春岁月编辑部| 青春岁月版面费 | 青春岁月论文发表 | 青春岁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青春岁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