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春岁月》收稿方向[05/28]
- · 《青春岁月》投稿方式[05/28]
- · 《青春岁月》征稿要求[05/28]
- · 《青春岁月》刊物宗旨[05/28]
老照片的故事(36)PS知青老照片还原青春岁月,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老照片的故事(36)别出心裁的“老照片” ▓王增陵 没见过这张老照片啊! 前几天,打开明陵插友群,忽见一张合影一一23个青春蓬勃的明陵知青,走在乡间大道上(上图)。我一惊:
老照片的故事(36)别出心裁的“老照片”
▓王增陵
没见过这张老照片啊!
前几天,打开明陵插友群,忽见一张合影一一23个青春蓬勃的明陵知青,走在乡间大道上(上图)。我一惊:从没见过这张照片啊?继而一乐:原来是吕承启“移花接木”的杰作一一用真人头像,嫁接而成的50年前的合影。
23个人的头像,都是从当年的老照片上截取下来的,清晰而真实,音容笑貌,朴实纯真;衣着形态,配得也恰如其分,一如当年。外人看到,和真正的老照片,很难分出真假来。
见插友们叫好声一片,吕承启又传了几张到群里。西吴队的林晖、李浩,两位赤脚医生,肩挎药箱,走在乡间小路上,好似出诊归来。后陵队的吕承启、陈晓苏和我,正在玉米地里排涝。三个年轻人都穿着背心,卷着裤腿,阳光洒满脸庞,笑容充满自信。后陵队的四兄弟一一江宁、我、陈晓苏、吕承启,走在洪泽湖畔的草地上,尽管前途杳茫,生活艰苦,只因有书作伴,我们心中,始终是充实的。
林晖、李浩,两位赤脚医生。
吕承启、陈晓苏和我,正在玉米地里排涝。
江宁、我、陈晓苏、吕承启,走在洪泽湖畔的草地上。
这类别出心裁的“老照片\",吕承启又传了不少给我。明陵大队的27个知青,落户在7个生产队。他说,他给7个知青户的知青,每户都PS了20多张老照片,有上水利工地扒大河的,有到洪泽湖去割牛草的,有上滩割芦苇的,有挑秧插秧、收麦打场的,也有在淮河边上吹拉弹唱的……这些“老照片”,头像是真实的,场景是真切的,生动再现了蹉跎岁月里我们的生存状态,看了以后,真是感慨万千。
吕承启说,这活不容易做。先要收集当年的老照片,把大家的真容存下来。接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上网找图片资料。再根据场景,找好角度,注意光线,进行拼接。力争做到自然、真切。这既是技术活,也是苦差事哦!
承启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人,又有一副热心肠,在这方面是高手。纪念插队明陵50周年,我们做的一个专题片,文字稿由我来写,图片和制作由承启完成。其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别出心裁的“老照片”,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后陵队四兄弟,江宁是初三的,吕承启和陈晓苏是初二的,我是高三的,年龄最大,当了户主。虽然几年之后,江宁参军了,吕承启调滁县了,我也调到宗岗大队当生产队长,后陵只留下陈晓苏一个了,但是,我们后陵这个家,却是我生命中永难忘却的温馨之家,我们四个人的情谊,延续五十多年,赛过亲兄弟。
在劳动上,我们身强力壮,又能吃苦,扒河挑担,撑船割草,很快成为队里的一把好手。劳动之余,读书是我们的最大乐趣。我们都带了不少书下乡,他们三个还带了数理化教材。闲时,我们还会到别的大队去四处借书看。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大家心里多了一份自信和从容。
我们在物质上从不计较。他们几个的家境都比我好,经济上帮我更多。我们家养过一头猪,养到一百多斤,抬到管镇街卖了。卖猪钱首先想到给我买布,做身新衣服。我生病了,承启的姐姐吕京玲和吕宁玲从十几里外的仁和大队来看望我。我的衣服破了,大都是晓苏的姐姐唐小鸣补的。我难得回南京,也是住在江宁家,而不是自己家。
后陵四兄弟,亲如一家,却难得合影。
后陵四兄弟,亲如一家,却难得合影。在乡下唯一的一张合影,在知青屋前,菜地边的水沟旁。菜地种的南瓜,正长得蓬蓬勃勃(上图)。50年后,在一次聚会中,才有了第二张合影(下图)。依旧精神抖擞,依旧同心共志。
50年后,在一次聚会中,才有了第二张合影。
说来也是难得:后陵知青四兄弟,50年后,有三个人都成了各自行业的专家:江宁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骨伤科名医(下图);吕承启是滁州学院的知名教授,出版过《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一书;陈晓苏是高级工程师,已入录建筑领域专家库。三个人都退而不休,古稀之年,依旧奋战在各自岗位上。
文章来源:《青春岁月》 网址: http://www.qcsyzzs.cn/zonghexinwen/2020/1001/611.html